郪江映象

2016-08-05
142

郪 江 映 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胡正荣


三台郪江早有耳闻,知道它是三台文化的发祥地,境内战国时代的郪国王城和传说的郪王墓以及遍及全镇的汉、两晋时期的崖墓群、唐宋摩崖造像,明清的古建筑民居、街道、寺庙和石桥,这些古人们的智慧结晶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示着郪江悠久、古老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。然而自己却一直无缘前往,今天有了前去郪江的机会,终于真正品味到了郪江那古朴典雅、恬静纯朴的气息,感悟到了郪江的根和魂。

郪江的人

我们风赴尘尘赶到郪江时,早已过了晚上用餐的时间。当地文友们已站在郪江古城牌坊下等候我们了。我们很快被带到就餐的地方。餐桌上已摆好了晚餐,酒杯中盛满了郪江人自酿自造的纯高梁酒,散发出阵阵醇厚、浓烈的酒香,酒不醉人,人自醉。席间,邹老师等人向我们介绍了郪江正在进行的古镇打造。他们想通过打造向世人展示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人文历史。三台作协同时将全力进行文化包装,并且还要在郪江建立文学创作基地,为前来郪江采风创作的文人们提供便利,为郪江人留下更多的精神食粮,让古镇更显历史的厚重和时代文化气息。于是我们便根据各自的经验,纷纷献言献策,甚至连餐桌上那些家常菜品恨不得都要让它们打上文化的烙印。郪江人酿造的纯高梁酒应改叫“郪江古酒”。这高梁酒本生有品牌名字的,站长也给我说了三次,然而遗憾的是至今我都没有记住它的名字,红烧鱼要叫红烧郪江野鱼,还要做成系列,形成郪江的品牌菜肴……也许我的话过多,同行者拉了拉我的衣角,悄声告诉我,我们是来参观学习的。我只好闭嘴,毕竟是第一次到这里,确实没有反客为主的道理。但我明白,我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,郪江人有他们自己的头脑,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取舍。人类文明不正是在吸收、取舍的过程发展壮大的吗?郪江已经存在了两千余年,郪江人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,为三台、绵阳、世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。我相信当今的郪江人也必然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历史。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,在郪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不会留下丝毫,也带不走郪江的一草一木。

郪江的水

第二天一大早,我们来到了郪江与锦江交汇处,放眼望去,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。郪江如同一条碧绿的绸带,被人随意的一扔,落在了金钟山和郪山之间的山凹里,朝上游望去,源头隐没在山林之中,不知所踪,向下游看,没有尽头,不知所去,远处的一座座古老的石桥静静地横卧在郪江水面上,与郪江融为一体,组成一副水墨剪影。

据当地人讲,这些石桥取材于当地山石修建而成,石质坚硬,经历数年风霜雨雪和洪水冲击之后,至今仍完好如初。郪江水面十分平静,如同一块巨大的玻璃,看不到一丝波纹,清澈见底的郪水里生长着肥美丰茂的水草,它们随流水摇曳起舞。水中成群的鱼虾悠闲地游动着,大大小小的螃蟹机敏地出没于水草和水底石穴之间,横行霸道地窜来窜去。远处群山重峦叠嶂,披着墨绿的衣衫,薄雾环绕在山腰,充满神秘,如同仙境,倒映在郪水里,群山和它的倒影交融在一起,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,哪个是虚幻的。两岸台地上一遍金黄色的油菜花,吸引着蜜蜂、蝴蝶翩翩起舞,夹杂在菜花之间的麦苗开始孕育丰收的希望。

一群鸭子摇摇摆摆走过田埂,直接冲进了郪江水里,它们扇动着两翅,在水面飞快地游动着,追逐着。“嘎嘎…”欢快地叫起来,呼朋唤友,江面热闹了起来。平静的水面立即被划破了,滚动着嶙峋的波纹,向四周散开,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,慢慢散去。

两个孩童扛着渔竿,提着渔食,吵闹着、蹦跳着来到岸边,麻利地在渔钩上挂上渔铒,“嗖”地一声将渔线抛了出去,然后席地而座,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,很快融入了这山水之间。

看着两孩童,眼前立即闪现出另一副画卷。我相信,到了夏季,这郪江水一定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。众多的孩子们一定会三三两两、成群结队地来到郪江边,三五两下脱掉衣褂、裤衩,“嘣咚”、“嘣咚”,一个个光着屁股相继跳进郪水里,欢畅地游荡,溅起洁白的浪花。鱼虾也会起来凑热闹,在孩子们的身边游来窜去,时不时地叮咬孩子们的小屁股……

两个村姑各自端着一大盆衣服来到了岸边,很快水边就响起了“唰唰”地搓衣声。她们一边清洗着衣物,一边开心地说着知心话,脸上漾溢着幸福、开心的笑容。人与自然、自然与自然和谐地融汇在了一起,好一副和谐的天然画卷!

我们被感染了,拿起像机赶紧将自己镶嵌在这和谐的画卷之中。

郪江的魂

头天晚上,我们来到郪江古镇尽管已经在古镇上转悠了一番,却因天色太晚,家家户户关门闭户,加上街道刚刚改造完工,路灯尚未开放,黑灯瞎火,根本就看不清街上的一切。我们远远地看上去,四面青山环抱着整个郪江古镇,古朴、厚重的古镇如同一颗闪耀着历史灵性的明珠,屹立着在薄雾之中,在初升太阳的光泽照耀下更显萧然肃静,产生空灵的神韵,远离了繁华喧哗,站在这里,让人一下子少了一份往日生活的纷扰,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深思。

脚下街道路面是用黄褐色的石板镶嵌的,深深地埋在泥土里,看上去就知道是新近安装的,路面不宽,有些凹凸不平,街道依山形走势,蜿蜒曲折地伸向前方,街道两边房屋都带着木柱支撑起来的宽敞走廊,街有多长,长廊就有多长,就像江南水乡小镇。当地人告诉我们,走廊是他们重要的生活场景。平日,街坊邻居在廊下吃饭、干活、喝茶、摆龙门阵(聊天),赶场的日子,廊下摆起一个个小摊,菜市、肉市、小吃、百货,成了人气旺的市场,热闹非凡。

街道上已经人来人往了,早听说今天是赶场的日子,人们或挑着,或背着最新鲜的农货,从四里八乡赶过来交易。一辆鸡公车(独轮车)从石板街上推过,发出“吱扭、吱扭”的欢叫声,只是现在的鸡公车已由人手木制的改成橡胶轮子、铁制的架子了。据说,鸡公车就是当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。

走进长廊,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油漆味道。长廊的木柱、门板新近粉刷的油漆油亮发光,敞开的木板门,一眼就看到里面居然安装着铝合金的窗户和卷闸门,以及门市上摆放着随地可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农资产品,原来是现代的物件穿上了一件仿古的外套,心中不由产生一种失落感,甚至还有些失望……

我们跟着人流默默地向前走去,转过一个弯道,两颗高大、古老的黄桷树闪现在前,我们立即走了过去。古黄桷树的树干很粗,够两人合抱,粗糙的表皮已成黑褐色,有些地方树皮已掉落了,露出了光溜的树干,显现出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久远。树枝伸开蓬勃的枝条,虽然春天早已到了,但仍不见一片绿叶、一个叶苞,或许他们太苍老了,沉睡了整整一个冬天仍然还没有睡醒过来。树枝上,小鸟们欢快地唱着,极力要叫醒它们迎接春天。令人惊奇的是,其中一棵老黄桷树的枝桠上居然生长着一棵不知名的藤蔓植物,它依附在老黄桷树的身上,与老黄桷树相依相生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种树的人为了美观,在两棵树的周围用石头砌了一圈矮墙,经过数百年的生长,一棵“树抱石”,一棵“石抱树”,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。很快,我们又在街上发现了更多的古黄桷树,每棵树都形状各异,从不同的角度显示出古朴、凝重之美,告诉人们郪江古镇的悠远和沉重的过往。就是这些老黄桷树,让人一下子有了古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以及沧海桑田、时代的变迁的感觉,这才是古镇的根,古镇的魂所在。尽管古镇打造得很不错,但那毕竟是现代人仿古的一种作法,是人造的古建筑,它们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时代的沧桑感,只有这些老黄桷树带来的才是纯朴、深远的气息。如同一个人、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都必须要有“魂”,人如果没有了“魂”就如行尸走肉;民族没有了“魂”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,成了一盘散沙;国家没有了“魂”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,只能成为他国奴役的对象。如果郪江古镇失去了这些古树,就没有了根,没有了灵气,失去了生命和存在的价值,变得索然无味,没有了生机和活力。古树,才是古镇长远的根、永恒的魂。